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海外遗明:抗清从殖民南洋开始

第26章 缅俘自有用处

  这时,朱慈煊问道:“缅俘中受伤或残疾者几何?”

  靳统武抱拳道:“回陛下,缅兵胆小,见我大明军队便只知道逃跑和投降,所以伤残者不多,只有一两百人而已。”

  “他们已无用处,将他们尽杀之,以为我同胞报仇雪恨。”朱慈煊冷冷地说道。

  “是!”靳统武抱拳道,同时又问道:

  “陛下,还有五百多身体尚好的缅俘呢,他们如何处理?”

  听到这个问题,又看了看众人红彤彤的双眼,朱慈煊道:

  “如今,咱们从缅军中缴获不少物资,将士们又经此恶战,虽然休整几天,但也颇为疲惫。

  “因此,以后便让这些缅俘帮我们运送粮草。”

  听此,众将士觉得此方法不错,简直是“物尽其用”。

  朱慈煊又接着说道:“若是这些人运送过程中受了伤,或者有所反抗者,皆就地解决,以防止他们作乱。”

  “陛下英明!”众将领皆抱拳道。

  安排完这些,朱慈煊还不解气,乃说道:

  “咱们即将进入缅境,若有不服从我大明的缅军城镇、村落,亦要让他们受到惩罚。”

  这句话的意思自然就是进入缅境之后,便是该杀的杀,该抢的抢,绝不客气。

  同时他又说道:“宋有仪,你可知道入缅同胞都在那些村镇?”

  宋有仪回道:“回陛下,缅人将我们分别安置,又不让彼此间交流,所以草民对于其他同胞所在并不甚清楚。”

  刚说完这些话,他又赶紧补充道:

  “不过,我在石屋中生活时,经常和其他同胞聊起往事。他们中大部分人在缅甸所居的村落,草民有所了解,但只知道大概,并不知道具体位置。”

  朱慈煊道:“你将自己所知道的情况告知靳将军,然后判断同胞所居之地,再设计一条行军路线,咱们定要解救同胞。”

  读过历史的朱慈煊知道,南明灭亡前后,云南逃亡缅甸的明朝百姓数量不少,几万人是有的。

  若是能把他们救出来,不仅可以为死去的同胞报仇,而且可以充实自己的殖民力量。

  于是,他又对李定国等将领道:

  “咱们入缅之后,定然要仔细寻找同胞所在,能救出则尽量救出。南洋诸岛面积广大,资源丰富,哪怕有百万同胞,亦能养育。”

  众将领皆道:“陛下英明!”

  随后,朱慈煊又安排了些入缅事宜,都是些路线选择、疾病预防等。

  安排完毕,朱慈煊等人便出了房间,令他人照顾宋有仪,同时准备行军事宜。

  一出营,靳统武便气势汹汹的离开了。

  显然,他是要去斩杀那些已无用处的缅军俘虏。

  而此时,一旁的李定国却小声的对朱慈煊道:

  “陛下,咱们入缅之后,纵然可向当地百姓征缴些粮草,征召些民夫,但却万万不可令将士们肆意抢夺。

  “若是肆意抢夺,兵纪散乱,容易引发兵变。况且我们是深入他国,人生地不熟,若是惹急了缅甸军民,易遭到报复。

  “咱们目的是借道缅甸,前往南洋,然后光复山河,暂且还是不要引起过多事端的好。”

  听到这话,朱慈煊心道:“李定国果然是一代名将,懂得带兵,而且心思慎密,不意气用事。若是他不提醒,搞不好还真会出大事。”

  但他又想,若是不抢劫一下缅人,又不解气。

  正纠结间,他灵光一现,便对李定国道:

  “元帅所言极是,朕深以为然。不过如今咱们军民对缅人恨之入骨,若不对缅人进行惩治,亦恐军民生变,到时难以处理。”

  李定国点了点头,觉得这样想,倒也有些道理。

  随后,朱慈煊继续说道:“不过元帅所言,朕也有所考虑。待进缅之后,抢夺之事要有所计划,切不可形成哄抢,引起兵乱。”

  对于皇上的深思熟虑,李定国心中欣喜,觉得他虽然刚刚登基不久,年纪亦不大,但成长的很快。

  见到李定国的脸上露出微微笑意,朱慈煊继续说道:

  “元帅,朕有个想法,可以解决抢与不抢、多抢与少抢的矛盾。”

  “愿闻其详。”

  “据朕所知,缅甸虽非蛮夷,但也比蛮夷强不了多少,他们大部分城镇并不富饶,抢也抢不了多少。”朱慈煊将自己的想法说出:

  “因此,朕认为,在缅甸大部分城镇稍微征缴一些物资、民夫便可,同时解救咱们的同胞。

  “但等到了缅甸都城阿瓦,此城颇为富饶,缅王又曾在这里侮辱先皇,杀我朝文臣武将。

  “因此,我等必须攻克此城,抢夺一番,即可报先皇受辱之仇,亦让军民释放怒意,一举两得也!”

  听此,李定国道:“陛下英明,此计甚妙。”

  当年,李定国率军入缅作战,便曾在阿瓦附近吃瘪,最后不得不退军。

  因此,他也早已攻克此城的想法。

  此时听到皇帝的话,自然是十分认同。

  谈话间,三军皆准备完毕。

  于是,朱慈煊一声令下,大军开拔,朝缅甸境内行军。

  一路上,那些重量重,难以搬运的物资,便让缅军俘虏运送。

  而明军拿着鞭子,对其进行严加看管,若有人偷懒,便直接鞭打。

  有些实在不服的,便将其直接斩杀,杀鸡儆猴。

  见此,剩下的缅军俘虏皆老老实实运送物资,不敢违抗命令。

  就这样,明军行军数日,已经深入缅甸境内。

  路上虽然有些缅军阻拦,但都不是明军对手。

  几乎是一交手,对方便大败而逃。

  而路上遇到的缅人村镇,若是其老老实实上缴物资,便饶他们性命。

  若是不愿上缴,便直接强行“征缴”。

  因此,一路前行,明军的物资却是越来越多,便又“征召”了些缅人,帮忙运输。

  缅人皆“欣然同意”,“主动”为明军引路并抗运物资。

  与此同时,明军也找到些逃难至此的明朝百姓,并将他们解救出来,带着离开。

  很快,明军一路向西,很快便离伊洛瓦底江不远了。

  只要到达江边,便可以乘船南下,进入印度洋了。

  这一日,行军间,宋有仪跑到朱慈煊面前。

  经过多日修养,他的身子已经养好,并且没有留下伤残,便是完好如初。

  他来到朱慈煊面前,指着远处一座高山说道:

  “陛下,山下有座村子,是我之前生活的村子,能否让草民过去看一看妻儿是否尚在?”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