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大老李原创:豆角
在东北,夏天的主菜除了土豆、茄子和洋柿子,那就得轮到豆角了,豆角俗名豆角子,其他称谓也挺多,有叫芸豆的,有叫架豆的,按口感,有面豆角,油豆角,按形状,有长豆角,扁豆角,按上市时间,有五月鲜,八月忙,按品种,有黄金钩,架豆王,如此种种,不一而足。
记得小时候,夏天是菜园里豆角嘀了嘟噜接的最旺的季节,常常是头天刚摘完,第二天便又接满了,所以豆角和土豆、茄子一样,在夏天,它属于管饱管够儿的菜。
豆角常见的食用方法是炖,以半勺荤油炝锅,洒入葱、姜及拍松的蒜瓣炸出香味,然后将择洗好的豆角和切成滚刀块的土豆投入锅中,随即哗啦啦淋入半瓢凉水,与此同时,在锅边贴上一圈苞米发面的大饼子,然后旺火烧开,再以小火收汤即可起锅上桌,吃时,一家人围坐桌边,左手持饼,右手各把一大碗炖豆角,饼香嘎吱脆,豆角、土豆相得益彰,那味道,真是香香的,这也是我儿时最美好的回忆之一。
随着生活水平提高,土豆炖豆角的升级版有了加入排骨的“土芸排”,到后来有了加入疙瘩白、茄子、洋柿子和红烧肉的乱炖,再后来,又有了新花样,即在出菜上桌的仪式上,出现了店员大呼“油着、油着”的吆喝声,于是那连锅里一圈大饼子及乱炖端上桌的“一锅出”便横空出世了。
“一锅出”打出名号,由此发展,即便后来炖菜换成了猪肉炖粉条、五花肉炖冻豆腐及小鸡炖蘑菇,也都一律称之为“一锅出”了。
人各有好,在我看来,如果条件允许,夏天炖豆角时切上几片厨房挂了半年的咸腊肉,味道会更佳,小时,家家都不富裕,做的腊肉并不多,所以,也只有来人来客的时候才能吃上几片,所以至今仍是念念不忘。当然了,如果炖豆角时没有腊肉,在炝锅时加入半勺农家大酱,那味道也是极好的。
夏天豆角接的多,难免有吃不完的时候,一不注意,豆角也就老了,不过也不用担心,皮老了不能吃,人们会扒出其中的豆粒,再以白线串成串,最后系成“豆项链”投入锅中炖着吃。“豆项链”是孩子们的最爱,一是因为它软糯好吃,二是大人们说小孩们儿吃这玩仍可以多长几个心眼儿,再一个就是吃了大豆儿,家里的大人就不会骂他们“没个大豆儿”啦。
豆角除了炖,嫩的时候还可以切成细丝晾干,这样就可以留到过年成就一道名为“干豆角炖红烧肉”的大菜,当然了,现在有了冰箱,有些会过日子的人家,为了节省季节差价,也会将夏天便宜的豆角进行深加工,做时,取大锅烧开水,洒入少许的盐和菜油,将择洗好的扒堆儿豆角分次投入开水滚上两分钟,随后捞出投一遍凉水控干,再入袋密封放进冰箱速冻,这样即可保存很长时间,等到豆角下架了,想吃便宜豆角时,就可以随取随用了。
豆角也可以炒和烧。
炒:将嫩豆角切成细丝,焯水控干,热锅凉油,油热投入姜、葱及红椒丝爆出香味,投入瘦肉丝炒至断生,再投入先前的豆角丝,大火翻炒,出盘前调味收汁,这也就是东北名菜“青炒肉”了。
烧:将嫩豆角择洗干净,用厨纸吸干水分,投入滚油锅中至表面起泡捞出控油,另起一灶,热锅凉油,以蒜片、干辣椒、葱段及姜丝爆香,投入切成薄片的五花腊肉,炒至腊肉微卷,最后投入过油豆角,快速翻炒,出锅前洒入椒盐,味道独特的东北名菜“烧芸豆”就可以装盘宴客了。
至于豆角的其他吃法也是因人而异的,在我儿时的记忆中,七大娘家曾用葱叶卷着嫩豆角蘸酱吃,现在看来,似有中毒风险,不做推荐。再有一个就是将嫩豆角切细丝焯水挤干,加入肉馅(没有肉可加芝麻盐儿),调味拌匀,即可搋点大馅,无论做饺子、包子、馄饨或馅饼,都是能吃到撑冒眼珠子的美食。
除了上边这些,也有用豆角腌咸菜的,在我的记忆中,味道一般,在此就不做赘述了。
写此,忽然想起一位视频播主说,豆角是东北孩子夏天吃菜的噩梦,不知此话从何而来,也许对于豆角咋吃不够的我来说,似乎有点危言耸听啦。